1. 首页
  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科技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应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科技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应对)

作者:李春成(作者系天津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与以往历次科学技术革命相比,新一轮科技革命呈现出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深度融合、技术的地位显著上升、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等新趋势。概括看,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科技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技文化变迁显著加速。随着不断加快的科学、技术与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循环累积增强,科技知识的指数型加速增长规律依然有效,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几乎同时发生,以往的先思想启蒙、再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社会观念及文化变迁顺次发生的现象不再分明,科技文化本身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变迁亦随之加速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本身包括社会科学全面实现大数据化、可计量化,以及更多算法因素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范式及方法变革正在带来对科技文化自身的深刻影响。

二是技术发展及群体性科技突破对文化影响显著加深。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化的过程就是技术科学化和科学技术化的双向互动过程,在科学与技术的相向拓展中,技术科学学科、技性科学(指技术导向明显的基础科学)学科得到更大政策性重视和竞争性资源的青睐,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技术性学科逐步占据更显要的位置。从基础研究到新技术成果面世,再到产业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大的整体性的科学革命并不常见,但信息科学、物质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等众多领域的群体性的、局部性科学突破则不断,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再能够截然区分,群体性科技突破及其组合创新对文化变迁影响的能量是巨大的。

三是科技伦理挑战与风险骤增。普遍认为,新科技革命表现为技术融合革命,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主要驱动力的技术融合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是会深刻改变社会组织架构、社会形态、文化价值观及人类自身命运的革命。涉及新兴科技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新计算技术、区块链与分布式账本技术、先进材料、增材制造与多维打印、生物技术、神经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能源获取储存与输送等众多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网络平台、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构成的五大使能科技,对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人的发展的全方位渗透、全面赋能,具有广泛深刻的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影响,科技突破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

四是科学共同体控制机制面临新挑战。面对新的环境,传统科学共同体的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不足。创新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不仅事关科技创新本身,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还事关伦理、道德等深层次社会问题。过去的科学道德与伦理规范多是面向较为有限范围的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由传统科学共同体扩展到科技创新共同体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科技创新共同体需要注入新的控制机制,需要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尽管科技存在某种自主性发展轨道,但科技创新的方向毕竟最终要依靠也必须依靠人类自身掌控,这就使得同步发展符合人类自身未来永续进步的科技文化变得不可或缺。我们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是加速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为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变化对人类观念变革、文化变迁的严峻考验,中华民族必须在新型科技文化发展中勇立潮头,加速提升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为从根本上提供制度保障、行为规范、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深层次的价值观保障打好科学与人文文化基础。要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加速科技与教育融合,重点培养适应科技文化发展新要求的新型科技创新人才,借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既促进科技强国建设、助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也能正确引导公民的科技价值观及伦理规范,正确认识科技的两面性并抑制负面效应。

二是以各类组织机构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传统上,我们强调科技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责任,但是随着新科技革命中创新主体日益多元化、大众化,创新边界扩大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也必然随之多元化、大众化,因此,几乎所有社会组织机构都会涉及创新问题。科技创新整个过程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复杂程度亦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全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负责任创新组织文化。

三是推动科学共同体文化向科技创新共同体文化转变。不论是区域还是产业中的科技创新活动,必然包括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金融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消费者、中介服务者等群体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有必要从传统的科学研究导向的科学共同体和以工程实施为导向的工程技术共同体转变为科技创新共同体。科技创新共同体由于边界的不断扩展,应逐步构筑完善与其构成特征相配套的文化价值体系。伴随科技创新主体越来越多元,文化因素越来越复杂,文化价值观越来越丰富,集体文化人格越发多样化,科技创新共同体的文化价值体系可能更多表现为共生共享创新生态文化、互联互通的融通文化、多元开放的技术竞争文化、彼此协作的联盟性文化、社会网络互动性文化等新的文化形态。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