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腾讯阿里巴巴互联网巨头(看阿里腾讯如今知互联网前世今生)

腾讯阿里巴巴互联网巨头(看阿里腾讯如今知互联网前世今生)

顺为人,逆为仙,只在阴阳颠倒颠。

对于所有人来讲逆转阴阳,就意味着离成仙不远了。成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用在为衣食住行而犯愁啊!更不用成天提心吊胆的考虑这一顿吃完了,下一顿去哪吃的“生活问题”。

对于时至今日的互联网行业来讲正如今年的冬天一样,真的是特别的冷,对于大多数这个行业内的“凡人”来讲,当下的环境真不是那么适合去修仙。

尤其是以爱奇艺为首的“行业巨头”各种破产,裁员的风声不断,小的平台基本上连蹭这热度的机会都没有。有的甚至是你今天去上班,明儿再去,哎呦诶一发现这怎么公司门都没开,是不是走错门了?

回想当年互联网行业的黄金年代(就不提一零年之前了,那一波已经过去太久了),随着移动通讯终端井喷式发展,特别是3G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终于不用天天蹲在电脑前跟个“守门员”一样网上冲浪了。攒攒钱买一部“肾4”,在家里,在地铁,在上下班的路上,打开手机打开各种APP和浏览器,你就能实现随时随地上网的乐趣,一部手机走天下。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手机终于不再是手机了,而是每个人和这个世界沟通联系的桥梁。虽说电脑上网也一样,但是你毕竟还得做在那,况且你也不可能犹如老僧入定一般,屁股钉在凳子上一天看十几个小时吧?就算你真有这时间,你痔疮也不同意啊!所以说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还未普及,3G技术还没有走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互联网所容纳的人群远没有如今这个程度。那时候的“网民”主力群体基本上都是以八零后,九零后和少数的七零后为主。毕竟在2010年之前,主要的社交APP也就是QQ,社交个人界面也不是现今的朋友圈还是QQ空间。可能现如今已经很少有人会提到“踩空间”这个词汇了,但是那个年代,谁的空间被“踩”的越多,那就意味着你越“潮”。那个年代,对于很多“六零后”的家长来说,看自己的子女们一天玩什么QQ,刷什么空间,要不就是看各种视频网站都很不理解,就觉的这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什么东西都是虚拟的,和现实都没啥关系,天天净扯这些没用的,还耽误学习。

那个年代的互联网唯一能做到虚拟与现实对接的,可能也就是“网恋”了!那个年代的PS软件还远未像现如今如此操作简便,如此种类繁多,不过简单的功能还是有的。有多少在网上聊天聊的如胶似漆的虚拟情侣都毁在了“奔现”上。于是乎也就出现了那句名言“网络都是虚拟的,你还太年轻,你驾驭不了。”

在2010年之前互联网行业其实已经经历了几次周期性的井喷式发展和坠崖式崩盘,其实无外乎是因为承载互联网这一虚拟平台的软硬件载体是否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就拿最早的互联网来说,还是拨号上网的状态,你发个邮件都费劲,你在那个年代去跟别人远程会议,远程办公,基本上你可以去当地的精神病医院报道了。后来随着以太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渐渐能满足在线视频,流媒体播放,社交对话的基本功能,于是各种依托于这些新生技术的互联网公司层出不穷,更有的飞速发展做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比如说快播。不过这些还远未能够承载现如今的互联网,说到底还是电脑这个固定终端限制了行业发展,毕竟就算是拿着笔记本你也得背个砖头天天在身上,不难受么?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讲一旦出现了所谓的“寒冬”或是说坠崖式的崩盘那一定是这个行业出现了饱和,跟所谓的“大环境”还真不是有太大的关系,毕竟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而已,就算在重要只要不是影响“衣食住行”,你想成为破坏“大环境”的这个祸端也得看看够不够格啊!

就这样在2010年之前整个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虽说是不断的在发展,但基本上都是在等待,等待一个像当年PC机走进千家万户的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真的应该感谢苹果。

2010年之前大部分人用的手机还不是智能手机,那时候就算是智能手机也就是塞班系统的诺基亚,那时候诺基亚手机能上个QQ就让人觉得真牛掰!不过那时候的手机QQ也主要就是发个文字,发个图片你都不一定什么时候收得到,况且流量贵的吓人。至于Wi-Fi?呵呵那时候别说普及了,听都没几个人听说过。至于说什么手机在线看电影,刷视频,这些那想都不要想。就上述这些也只是在少数七零后,八零后和九零后中在真真切切经历过的,六零后乃至五零后就压根没想过手机还能干这些在当时他们眼里认为“乱七八糟”的事,他们的理解里手机就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至于其他的免谈。

2010年之前的手机市场那绝对是诺基亚说的算的,在那个年代买手机的八零九零来说,基本上都知道的,你不买诺基亚连个QQ这个APP你都没法用。在大学一个寝室刚入学,恨不得一个寝室都是诺基亚,什么5200,N 几几系列。你别管他是滑盖手机还是全屏触摸的开机界面都是诺基亚那一个瓤子。就在所有人认为智能手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互联网时代可能也就止步于此的时候,“肾4”出来了。

为什么叫“肾4”来源于一个真实时间,IPHONE4在2011年刚出来的发行的时候不吹牛的讲那真的恨不得叫大多数人把手里面的手机砸了。就没见过这么清楚的屏幕,基本上看不到像素点(用的视网膜屏幕),就没见过这么大的屏幕,就没见过触屏这么灵敏的(要知道那时候诺基亚的全触屏手机用的可都是压敏屏幕,有时候你力道不足,按了都没什么反应,得用力狠狠的戳两下),就没见过有这么多APP的手机,更别说什么APP store,能下各种各样的APP。最主要的是这手机还能连WI-FI,就算是流量咱用不起家里面买个无线路由器,你是躺着,站着或者是坐着;再或者吃饭也好,上厕所也好,躺在床上睡觉也好,你都可以拿个iPhone干你想干的事,最主要那摄像头拍出来的照片,比你买个一两千的数码相机都强!这基本上满足了你之前所有想被满足的事情,和还没被开发出来的需求。

这东西如此之好,价钱也贵啊!记得那时候一个16G B的iPhone4好像也得四千多,有一个小伙手里没钱,家里面又不可能给他钱去买iPhone4,这孩子心一狠牙一咬脚一跺就把自己的肾给卖了,买了iPhone4。

这件事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都是个错误行为,不过也从侧面说名当年“肾4”是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也不为过了。

从“肾4”开始,诺基亚这砖头一夜之间就不灵了,基本上“肾4”都快烂大街了,各种视频APP,网购APP,社交APP如雨后春笋一般。

这里面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要我说微信能发展到如今的这个程度,真的应该感谢当年的“肾4”要不然还指不定猴年马月能推广开呢。

微信当时接着“肾4”这个东风就开始推广开了,使用简单,上手容易,既能微信语音还能微信视频,聊天群想建就建,还能互相发照片发文件,真的是不要太香。也正是微信这个平台将中国的五零后、六零后都拉入了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

在“肾4”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新大门之后,相比之下当时的很多其他厂商走的就是“安卓”屌丝路线,和你苹果实现一样的功能,还比你便宜,唯一的代价就是“卡呗”。

不过价格便宜就行,一千的、两千的、三千的都有,毕竟能普及开的主要因素还是价格。随着八零后、九零开始普及使用微信后,连锁效应就是家里的父母。在此之前远在外地上班的游子和学子们,和家里的父母联系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话。不能看到对方不说,这长途电话费还挺贵,有时候家里稍微有点事,打个几次基本上就欠费停机了,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挺心疼的。但是有了微信之后,情况立马就不一样了,这寝室只要有个Wi-Fi,手机连上Wi-Fi立马就可以微信视频或是语音了,最主要是真便宜,而且还能看到对方,这让一年都回不了家多长时间的游子们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仿佛更近了,这互联网的好处让六零后也深刻的体会了下。

买“肾4”咱心疼,买个一两千的屌丝安卓机咱还是不痛的,买了之后这微信一用,和子女联系真方便。最主要的是,微信当时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注册机制,那就是手机号码注册,你一注册成功,你的微信界面联系人一栏自动提示你有多少手机通讯录里面的人都在使用微信,这自动一添加,让你在互联网中和现实的社交圈立马就无缝对接了。

还有这个建群功能,各种平时因为地理原因见不到,联系不到的同学、朋友立马都可以建个群,现实中天南地北,虚拟世界中都在一个群,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学生时代。很快,在六零后当中这一波互联网的收割之下基本上都非常光荣的被割了“韭菜”。

在这一波以移动终端为主导的互联网发展浪潮下,可以说基本上把全中国十几亿人口拉进了虚拟世界。在此之间互联网虽说是已经普及到生产与生活的各个角落,但还没有普及到每个人都成为这个世界当中的一个节点,毕竟人人有PC机这个事不大现实。

但每个人有手机这个事对于个体来说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手机意味着互联网内的使用终端,通过这种方式把所有的人都拉入了进来。

而微信作为终端上的程式,让人进入互联网世界的渠道突然之间变得高度统一了起来,尤其是对广大五零后和六零后的群体来说,他们在刚刚使用手机终端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去想自己到底需要下载什么养的APP,只需要先下载一个微信,里面各种链接,各种朋友圈,扫一扫让本来八零后九零后能操作的事情让他们一键就可以完成。

互联网繁荣与衰败的关键因素就是流量,而流量从哪里来?当然是来自于人啊!这一波的收割,基本上等同于中国有多少人差不多就有多少“网民”。

庞大的流量群体就意味着这个行业有了扩张的基础,就跟一个城市发展一样只要这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增多了,城市的发展必然会朝着繁荣的趋势。于是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APP出现了,在这一波流量红利的背景下,这些APP只要把持住了流量,开发这些APP的工作室立刻就变成了公司,原有靠背后风投公司烧钱续命的小公司立马就成为了“小巨人”。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与繁荣,分工也愈来愈明确,负责搞前台的软件开发的,后台数据库搭建的,负责产品推广的,还有各种基于所在行业销售的。反正在这个风口下,只要你这个平台能吸引到足够的流量,像饿了么、美团就可以对原本松散的外卖行业进行整合,整合后的结果就是他们成为了行业的老大,不管你是什么饭店、餐馆还是街头大排档,都被虚拟成互联网网内的一个个小“店铺”,而容纳这些小店铺的商业街或是商场就是他们这些互联网平台。不知讲到这里各位有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这种基于互联网虚拟化平台的“商城”或是商业地产,有传统商业地产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不会受限于地域和物理环境。

像现在万达广场、万象汇这些商业地产,他们基本上从选址到建设再到运营是一个很长的周期才会形成一个能够下金蛋的CBD。在这之中时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连续投资,而且还要看市政规划有没有持续性的政策倾斜。毕竟一个赚钱的CBD商业圈连个地铁都没有,谁还会去?而像地铁也好,高架也好这些都不是一笔小的投资,而且还跟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相关,不可能只考虑你一个商业地产就大动干戈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吧?

而当下的互联网平台,只要你有服务器,有足够多的流量,那就意味着你完全不必考虑这些。终端用户不论何时何地,只要点开手机内的APP就相当于进入了“商业广场”之中,你只要有强大且稳定的数据中心就可以了,而相比于现实当中商业地产的规划建设以及运营,这些成本不值一提。

在这一新的模式下,“流量”的多少就代表了你是否占据了商业地产的黄金地段,所以说谁赢得了“流量”就以为这谁在这虚拟化的世界了占据了黄金商业地段。

这就像滴滴于快滴一样,相比经历过滴滴与快滴刚出现的那段岁月,很多人应该都记忆犹新吧,那段岁月简直就是一段“白嫖打车”的黄金岁月。

在这两款APP刚问世之时,基本上新注册的用户打车就是免费的,最主要的是你只要能拉来一个新的用户还能给你红包。我记得特别清楚,那时候很多人天天给周围的亲朋好友发送各种链接,让他们点击然后把他们变成滴滴和快滴的新用户。有很多出租车司机那时候甚至搞各种虚假订单,就为了赚这两家APP的补贴。

就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两款APP背后的金主阿里和腾讯天天烧的都是真金白银。都说打仗打的就是钱,那商场亦如战场!纵然这两家大金主资金雄厚,也扛不住这么烧钱,但是马云也好马化腾也罢两人互相咬住不放。这就跟金庸武侠小说里描述比拼内力的场景差不多,谁先收手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最后的结果就是爆血身亡。

在这一期间像优步这种海外进来的玩家,但基本上都是属于看不清排面的,在海外混的到是风生水起,但是也没见到过国内这比拼内力大场面,于是很快就败下阵来。

最后在烧了几十亿之后,阿里与腾讯只能是握手言和,既然谁也不能完全吞并谁那就只能是强强联合了。

这其实倒不是出租车这个行业能让这两家巨头盈利多少,而是打出租这个群体是一块巨大的流量,谁掌握了这一块流量就意味着掌握了现实世界商场中的消费群体,而这款所支持的APP也意味着成为了互联网虚拟世界里面的黄金地段商业地产。由此像餐饮行业、影视行业、视频播放,凡是能够集中流量的地方,基本上都是阿里系与腾讯系这两个互联网巨头的主战场。阿里系整合流量的方式核心策略就是通过整合移动支付平台而实现的,去哪都是带着手机,里面下载个支付宝,到哪都是刷手机。那就意味着,你只要花钱就都得用支付宝,那这不相当于把所有人都整合在他的平台中,再有天猫、淘宝这些提供消费的虚拟商城,凭借着我大中国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这跟天天逛商场有什么区别?靠着这一核心竞争力和马云在当时毒辣的眼光,阿里系迅速的从一个靠借债度日的小公司在移动终端普及的东风下几年中就如同海绵吸水一样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互联网行业当中的新贵巨头。

而相比在2010年之前像新浪、搜狐、网易这些靠着门户网站传统方式的昔日巨头,在移动终端普及的新浪潮下显得后继乏力,逐渐败下阵来。这里像新浪搞出个新浪微博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混的风生水起,但终究比不上阿里系这移动钱包的新模式。

如果说2010年是一个互联网行业内老牌巨头落寞与崛起新贵的分界点,那这里有一股势力不得不提,堪称互联网行业内的“万年不倒翁”。

想必你们已经猜到了,这个我口中的“万年不倒翁”就是腾讯。

要说起腾讯那就不得不说起其创始人“深圳马”。

现在很多人把马化腾的成功变得很玄幻,什么他出身名门时间,家里与香港的李嘉诚关系匪浅,要换作别人有他的资源也能成事。

这些只能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客观因素,但并不是决定腾讯日后能够成为今天行业巨头的决定性因素。可能很多人对与我的观点表示疑惑,但这个逻辑其实仔细想想就变得非常的简单。假设真如现今网上对马化腾背景所传言的那样,但是不要忘了一点对于资本来说,获利是他的本质,这些背景对于他获得第一笔投资的时候会是巨大的助力,但如果第一笔投资烧完了,那还会靠着这一背景有第二次、第三次么?答案很显然,是不可能的。

在1999年马化腾吧OICQ的业务弄起来之后,迅速的就吸引到了一波用户群体,也就是现如今所谓的流量,紧接着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这时候投资的钱也烧的差不多了,基本上靠着第一波关系拉来的热钱已经没了,本想着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式通过其他投资人来接着烧,但很不幸,深圳马赶上了2000年的互联网行业的严冬。

其实每一次互联网行业的严冬,在我看来其本质就是泡沫的碎裂,或者中新一轮的市场总量增长已经停滞,供需关系变得固化,新出现的营收与消费的方式已经固定,在短期内没有新的变化,而行业内市场总量扩张的大背景涌现的新型巨头也好或是行业新贵在找不到新的投资金主而手里现金流在吸收流量消耗殆尽却又无法将流量变现的背景下就出现了资金断裂进而发生行业内的链式反应。最后轰地一声,行业内的原子弹炸了,大家一起经历原子弹的之后的核冬天,慢慢熬过气或是直接破产倒闭。

在2000年的那段时间,深圳马就算是“富二代”那基本上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真可谓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到最后给深圳马逼得着实没有办法了,就去找了当时网易的大佬丁磊。当时丁老大走的是2000年之前最为盛行的门户网站吸引流量的路数,那个年代网易邮箱和网易的门户网站通过广告和收费性质的邮箱注册,在2000年互联网寒冬来临前将流量变现,使得自己的资金流相当充裕。当时丁老大,和深圳马比,那绝对是行业大哥俯视小弟的上帝视角。

深圳马当时手里空有几千万的QQ用户,却无法变现,而且维护这几千万用户的服务器的基础设施费用那真的是烧钱。为了让腾讯活下去,谁能想的到今天富甲一方的深圳马屁颠屁颠的找到丁磊以一两百万的价格要吧腾讯给卖掉,换来这些钱接着运营公司呢?

丁磊当时并不是完全不想收购,只不过在他看来这个价钱有点过高,毕竟在当时看来门户网站的方式是比较成功比较稳定的变现方式,想这种搞即时通讯的社交软件,在当时的背景下看起来就是野路子。在丁磊这里碰了壁,深圳马也没有放弃,在这一段时间找到了联想,也找到了广东省的相关电信部门,但是对于他们来讲收购不是不可以谈,但是价钱基本上都会超过七位数。

站在现如今的时间点来看当时的事件脉络,可能和多人都会去说网易、联想没有远见。但是其实这完全就是事后诸葛亮,没人拍你彩虹屁你自己拍自己的节奏。这件事其实跟很多事物的历史规律都一样,当一个个体或是一个集体,在某一个时代做的特别成功的时候,他必然的会陷入到一种“成功模式”的循环中。简而言之就是,他会觉得未来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按照当先已经成功的事件模式和脉络去发展的。而这恰恰是固化了他的思维,也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的发展,拉低了格局,缩短了眼光。毕竟谁也不愿去走一条未曾走过且别人正在走但是看不到希望的路。

而这中思维模式,恰恰是中国国内互联网企业或者说其他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通病,就是愿意沉浸在现有的成功模式下,不愿意思考未来新的模式,提早进行新的变革。而相比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做的确实比我们要强很多。

就在深圳马一筹莫展不知道接下来路在何方的时候,南非的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MIH)从当时握有腾讯的几家公司手里买下了33%的腾讯股份。让深圳马从这一次交易当中获得了几千万人民币的投资,这让深圳马一下从死马变成了活马。

而接下来深圳马坚定不移的推广QQ社交软件,于是乎从2000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基本上在互联网的个人电脑终端领域基本上把QQ推广到了极致,只要你有个人电脑基本上都会注册一个QQ账号,那时候有人就说中国有多少台个人PC机基本上就有多少个QQ账户。那个时候杭州马还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对于吸收流量的模式也与深圳马不同。不过此时唯一相同的是,二马就算是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也依然是坚持赔本赚流量,哪怕在当时不能变现。说到这里在2010年之前深圳马在流量变现这条路上确实是先行一步。

从一开始单一的社交平台,通过各种头像皮肤或时简单的QQ会员这种老套路的变现手法让深圳马苦不堪言,不仅不能收支平衡而且只要你收费一多,这时候只要是有其他大金主支持的互联网公司舍得砸钱买用户,那基本上他这几年花出去的大量资金就等于打了水漂。但手里握着大量的用户流量,又没法变现这和守着金矿饿死有什么区别?于是乎深圳马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模式!首先任何一个互联网公司想要将流量变现,第一要做的就是要去分析这些用户流量群体都是些什么人?这个很简单,那时候注册QQ的网民和现在相比还比较质朴,基本上注册账号时候填写调查信息还都憨憨的写真实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基本上在那个年代注册QQ的主要就是中学生、高中生、大学生,这些人是2000年之后互联网的主要用户群体和生力军,而且随着九零后的崛起只要QQ这个平台办得好,那基本上后续的用户流量就是几何级的提高。

流量变现说白了就是如何从这些人手里把他们的钱掏出来,学生时代说白了最大的特征就是青涩,青涩中还有张狂,对于潮流的追逐这些群体是不计成本的。当时的随着PC机的逐渐普及,大部分人可以去网吧里上网,对于他们来说单一的通过QQ聊天太过于枯燥单调,那既然枯燥无味,那就把基于QQ这一社交平台的衍生品搞出来。

衍生品是一个非常好的路数,因为一旦一个产品也好或者一个软件平台也好一旦有了衍生品就意味着你有了多台印钞机,而且主体只要不崩,一个衍生品废掉了还可以搞下一个或好几个。

对于深圳马来讲,只要思路明确了,那执行简单,不需要在衍生品研发上犯愁,唯一要做的就是眼下哪款互联网产品火爆我就跟他同台竞争,目的不是为了打垮他目的是为了吸收流量然后通过衍生品变现。

QQ空间、QQ游戏这些衍生品一出来,深圳马的流量变现策略远远超乎他的预期,在2000年到2010年QQ空间里面各种花哨的虚拟装饰那很多都是需要氪金的,而且尤其是这个情侣空间一搞让多少学生时代懵懂的少男少女为之疯狂!在学校内、在家庭中老师和父母天天就如同这个朝阳群众一样抓早恋,过去写情书的模式完全行不通了,土得掉渣不说,被抓到了之后基本上就是彻底被标记上了,以后就是重点关注对象,而且在广大的同学和老师眼里还沦为笑柄。

有了QQ空间之后,就算父母老师知道有QQ这个东西,就算看聊天记录,但谁会去看Web页面里的QQ空间呢?说句不好听的,QQ空间在哪点看估计你要不好好教教他们他们都找不到链接的小按钮。这样让QQ空间在那个年代成为了八零九零后的一个真正意义上自己的隐私空间,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就是一个有品位有格调有个性的新时代青年,那没有一个炫酷的QQ空间都不敢说自己是非主流,各种颜色的QQ钻石冲起来!尤其是那些小女生在学校和家里老师父母盯的严严实实的不能化妆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既然现实中放飞不了自我,那肯定要在QQ空间这个虚拟的世界放飞啊!不然不得憋坏了?氪金氪起来,QQ空间里怎么奢华怎么装饰,基本上每年的压岁钱都塞给了深圳马。

说完了少女再说少男,在学生时代除了学习以外对于每个少男来说,从天性的角度来讲最想干或者说最憧憬的无非两个事,一个是向往着爱情另一个就是玩。

对于玩这件事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新鲜感刺激感,而在2000年之后随着PC机的不断进化游戏的画面和游戏的复杂程度是越来越高。在2000年刚开始的时候,基本上海外涌入的网络游戏充斥着各个网吧和PC机,但是很快深圳马就搞起了同行竞争。你有泡泡卡丁程,那我就搞个QQ飞车,你有泡泡堂那我就搞个QQ堂。游戏的玩法和游戏的模式基本上不需要玩家二次学习的成本,无非就是换了个皮肤而已。最重要的是,腾讯复制粘贴过来的这些游戏不需要买点卡!这对于当时的广大少男们简直就是福音啊!那时候基本上什么网络游戏火爆,点卡收费又贵,那基本上腾讯的马爸爸就是立马把它复制粘贴,然后向广大的中国少男们免费开放。很多时候玩一款新的网游,你还要重新注册账号,时间长了不玩了,还总容易忘记密码,不过这时候就凸显出QQ宇宙的优势了。只要你有QQ账号,那就是你进入这款腾讯游戏旗下的账号。

基本上你登陆QQ之后就能看到自己的QQ好友现在在玩什么游戏,有时候自己QQ里的好友可能由于缺少共同话题都不怎么太说话和联系,但是一上线发现这款新的游戏有QQ中的好友在玩,一下子就让社交距离变小了。逐渐的深圳马逐渐的变成了广大少男少女眼中的马爸爸,国外进来的网游动不动就要买点卡买点卡,玩个游戏还要收费。哪像我亲爱的马爸爸,为了给广大的少男少女带福利,复制粘贴过来免费让我们玩,只要你有个QQ号,就是你的游戏账号。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真的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了!深圳马能成为后来国内互联网内响当当的金马,那流量变现的手段是你远远想不到的!

腾讯的游戏你可以免费玩,但是里面的炫酷皮肤是要收费的哦!这倒是能够理解,毕竟这游戏皮肤就跟你穿衣服一样,你想光鲜亮丽那花点钱也正常。反正游戏这个东西,要的就是水准要的就是玩家的水平,皮肤这种东西都是浮云。当然这一观点对于一部分人是成立的,但是在少男少女的那个年龄追求的是什么?那就是狂拽炫酷吊炸天啊!什么叫浮云?这不叫不浮云!这才是我们这个年纪追求的!至于皮肤?买!

如果你觉得这就完事了,那你还太年轻,大佬的套路你不懂!

游戏玩的好玩的差那也是要看天分的,要不然天天这么多人坐在电脑前一打就是几个小时的游戏,要真的是靠百分之九十九的天分就能成为大神,那还不人人都去电子竞技了?

一旦进入了这款游戏里,时间一长水平、层次、境界立马就出来了。而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游戏当中玩家的段位就出来了,有些人天天玩这款游戏,可是依然还是很菜。有些人呢?玩个几次基本上就能游刃有余了,时间稍微一场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讲那他就可以虐菜了!你说一个不怎么上线的一个玩家,突然有一天可能是心血来潮也好或者和朋友一起开黑也罢,上线了之后对于人家来将就是正常发挥就把你打的不要不要的想去叫爸爸了。而你呢?如果是你是一个天天在线的玩家,你能忍受这种由于天分造成的差距么?这对的起你付出的时间么?对的起付出的精力么?一个不怎么在线的人,一上线就依靠他过人的手法和突出的能力打的你们这些天天在线的忠实玩家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这还有道理可讲么?

在这种情况下,你肯定是这样想的,因为这种差距让你感受到了不公平。

那这个时候马爸爸之所以称之为马爸爸,就是因为他照顾了这些天分不足孩子们的感受啊!对于这些仗着自身天分或事水平高于平均值的恶劣玩家,肯定要为广大玩家们找回场子,让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当中变得公平公正!你不是打不过他么?好!那新出的这款游戏皮肤有属性加成,你只要买了个这款皮肤你就能比他的基础属性高!什么?这还打不过?那好这款道具能让被他打死之后立即原地复活!总之,哪怕他再强,只要你肯氪金,那就能把你们之间的距离拉近,甚至是让你超越他,天天把他在游戏中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也不是不可能。想要实现这种方式很简单,那就是氪金!

腾讯游戏就这样,在互联网游戏中一骑绝尘,这也就不难理解为啥腾讯只要复制粘贴哪款火爆的网络游戏,那基本上这款网络游戏逃不出凉凉的结局。其实这就源于对中国互联网用户流量的深刻理解,他们这些人比不上深圳马的理解深度。海外的模式是通过以点卡的形势收取人头费,通过游戏玩家数量来增加“人头费”的数目,然后盈利。这种盈利模式说白了小学公式单价✖数量,一个是人头费收取的单价值不能太低,第二个就是吸引大量的玩家来增长流量。而这就意味着游戏必须做的有新意、游戏的社交性要足够的强大,同时游戏要有代入感,能让玩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达到吸引玩家的目的。不过要做到上述几点,游戏的前期制作成本和相关剪辑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就跟赌博差不多,赌赢了还好赌不赢,在开始的几年游戏运营不善玩家的数量不足流量不够,那这种单价✖数量的盈利模式直接雪崩。毕竟从目前来看还没有哪款游戏,它的商业化盈利周期能够持续超过十年的。

同时海外的玩家,主要是西方社会的这些游戏玩家,由于他们国家的体制和作息模式,他们和国内的玩家相比会有更多的游戏在线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对于游戏的品质相比于国内玩家来说有要挑剔的多,同时对于游戏中的公平竞技要求也是极高的,毕竟游戏对于他们来讲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体验而是如同生活当中的一件必不可少的事件。

而相较于国内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来说,无论是年轻的上班族也好或是还在上学的学生族也罢,他们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属于严重不足的状态的,除非是上了大学相对的业余时间会比较多。这就意味着对于游戏当中的刺激感的需求要多一些,毕竟时间有限嘛。目的是为了获得快感,而不是在游戏中被高段位的玩家血虐,那氪金就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而恰恰腾讯提供了这方面的服务,尽管有很多人在网上吐槽,腾讯游戏里面你的游戏体验感和快感强不强烈跟你氪不氪金是成正比的。不过反过来说,学生也好或是上班族也罢,在巨大的压力下所需要的就是解放,而这中解放的具体途径就是在游戏中能够去虐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虐,如果一款游戏是一个靠游戏能力来竞争的,那我相信目前腾讯绝大部份的玩家都会放弃腾讯,因为说白了他们游戏就是花钱找个乐子,而你把这个找乐子的行为变成了一个社会的公平机制,那这钱不是白花了?

说到底这也是腾讯吸引用户吸引流量的一种手段,别管是游戏也好或是社交平台的衍生品(像QQ空间)也罢,说到底都是能够让整人释放自我为目的。但这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就像现在你不管是进入腾讯的游戏平台或事steam,在注册账号时都要求实名注册,者其实主要是防止青少年沉迷的。毕竟在2010年之前,谁也没能想到互联网行业能在青少年这个群体当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没想到这些乳臭未改的少男少女成为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推进剂。而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青少年盗取父母钱财去充值游戏币,买装备买皮肤,这里面腾讯绝对是被批判的重点对象,在网上基本上经常能看到抨击腾讯的段子和新闻。

其实怎么说呢,倒不是为腾讯去辩解什么,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算不是深圳马的腾讯也会有别的马别的讯去做这件事。就像衍生品一样,谁也不知道看似正常的一件事会引发什么样的一系列反应,这一些列反应中有正面的那肯定也有负面的,不过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这些反应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会预料到这些反应。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或新兴事物在突然出现的时候,在初期的时候都不免会是一种混乱的状态,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的去纠偏,就好像自动控制理论中的闭环控制一样。而在最后不断的走向正规化方向发展的结果就是会死掉一批在这一轮野蛮生长过程中曾经风生水起的企业,谁也不知道到底谁会笑到最后。就好比现如今这一波互联网行业所谓的2021寒冬一样,像爱奇艺这种在大家眼里的移动互联网内的巨头竟然也会因为资金链的问题导致混成现在这个德行。甚至很多人自嘲,都不知道爱奇艺现在的会员到最后会不会因为爱奇艺的倒闭直接就作废了。想当年爱奇艺那也是和优酷、腾讯并称在线视频流媒体的三大巨头,现如今爱奇艺陷入低谷,优酷也好不到哪去,也就是腾讯视频小日子过的依然滋润。归其原因还是流量与变现之间的矛盾,你若想吸引用户增加流量,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赔本赚吆喝。可当你的流量累计到一定程度,又没有行之有效的变现手段,那资金链断裂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有着赵本山在小品卖拐中的那个本事,能把好的忽悠瘸了,要么就是说服你的投资人,要不然就是你说服的投资人能够去找新的投资人接盘,给他解套。

不过现如今来讲,这种卖拐式的融资方式貌似越来越难了,毕竟行业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只是体量,还有质量。对于当下像爱奇艺这样的流媒体,很多人可能说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收到疫情的影响,可反过来讲疫情何尝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讲何尝不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呢?由于隔离政策导致只能居家办公,消费娱乐的模式变得单一,而与外界进行沟通的渠道也只能通过网络进行,尤其是对流媒体来说是一次好的机会。

像爱奇艺这类规模的流媒体公司其实已经具备自制影片的能力了,很多低成本高收益的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在近些年来逐渐的在蚕食院线电影的市场了,不过收到疫情的影响在这辆年确实是不大好做。但随着CG技术不断提高和国内动漫制作团队创作水平的增长,国漫在近些年来蓬勃发展,优秀的动漫层出不穷,诸如《秦时明月》、《一人之下》、《不良人》等。而且随着八零九零后完全步入社会,让这类动漫不在局限于青少年市场。而优酷和腾讯对于这一块新业务争夺可以说下了不少功夫,反之爱奇艺对于这一自制动漫的业务显得并不是特别关注。在没有疫情爆发之前还能凭借着手中流量比较高的综艺节目来撑撑门面,但是疫情的到来,少出门,多在家成为了主旋律。而这就给了动漫产品崛起的机会,而腾讯又一如既往的向往常一样抓住了机会,靠着去购买火爆的网络小说然后作为动漫剧本,凭借着成熟的动画制作团队,对原著进行复原,现如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市场口碑。口碑只是一方面,通过衍生品收割流量然后在推出更多的衍生品,靠这些不断推陈出新的衍生品作为变现的工具,最后发现无形当中就被腾讯大法掏了钱包。尽管在这一方面腾讯一直都是饱受诟病,尤其腾讯视频搞出的超前点播叫人只骂没有良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变现流量这方面别说国内了在全世界可能也找不出第二家像腾讯这样的公司了。

不过这就是互联网当下的生存模式,永远都是处于融资、流量、变现的循环,这种循环的速度越快就意味着企业生存的状况越好。对于很多目前所谓看似庞大的互联网巨头来说,基本上都处于前两个阶段,不断的融资,然后没有目的的疯狂积累流量,然后在融资再积累,一旦到变现这个阶段,那基本上要不就是只割了一波彻底把用户割痛。要不就是还没等割呢,用户流量莫名其妙自己就跑了。总之割韭菜这个事,确实真的难,难的不是你能不能收割,难的是你收割了之后,被割了的韭菜还愿意长出来接着被你割,这才是最难的,这也就是互联网行业周期性震荡的原因之一吧,只为了割一茬韭菜,那割完了之后肯定就是凉凉。

如果说腾讯是靠着社交平台作为积累流量为主要手段,从而开辟各种成熟的衍生品即拿来主义,然后将各种互联网衍生产品通过自身的社交平台作为枢纽连接在一起形成腾讯元宇宙;那阿里巴巴的杭州马则是通过菜市场一样的模式,通过衣食住行的消费平台作为吸纳流量的紫金葫芦。

说到杭州马的阿里巴巴,现如今别说是在中国了,在全世界那也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杭州马相比深圳马,从某种角度来说可能让人更加的无语。深圳马也就是搞一些氪金的事,这种事情说到底只要你控制的住还是你情我愿的,毕竟游戏也要、流媒体消费也罢,这种事情并不是你生活当中必须的事情,游戏我不想花钱可以靠时间和手法去换,流媒体上面的VIP剧集也会随着剧集热度降低而早晚变成免费剧集,大不了就多看几场广告。

但杭州马真的是在积累流量与变现这件事情上做到了让流量等于了变现!

在最一开始的是杭州马也是跌跌撞撞的,早起那也是空有一腔热血也不知道该干嘛。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搞起电商,不过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具备电商发展的基础条件。电商发展的基础条件从现在来看无非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移动通讯终端的大量普及,第二个就是货币的数字化流通,第三个就是强大的物流作为支撑。

先说第一条,2000年之前咱们就不提了,为啥不提了这还用说么?2000年之前别说智能手机了,你能拿个传呼机就已经混的不错了。

第二条货币数字化流通,这你就更不用想了,那时候买个电脑都困难,还数字化流通。

第三条物流通道,铁路、公路、航运、空运,那个年代就不说了,整个中国从50年代开始就搞大基建,一直搞到今天方有如今之成就,这一条很显然也不是很具备。

从上述三条不难看出,很多事情的成就并不在于这个事情本身你是去如何运作的,而是由它的前置条件决定的。有一个成语说的非常到位,水到渠成,水不到,渠能成么?

2000年那场互联寒冬对于深圳马来说如果是如履薄冰举步维艰,那对于杭州马来说情况确实要是好的多的多。为什么这么讲?毕竟人家深圳马那时候好歹是手握几千万用户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巨头,就算是陷入行业寒冬起码人家那时候还有上报纸和负面新闻的资格。同时期你再看看杭州马,说好听点呢就是在创业的热血阶段,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开了公司的穷屌丝啊。

但经历了2000年的互联网寒冬之后,深圳马在拿到了海外投资之后,就如同打了鸡血一番,随着腾讯大法的不断完善,靠社交平台作为积累和维系用户流量为主线,各种复制粘贴其他火热衍生平作为变现的金手指,深圳马在流量与变现的这一模式中越发的纯熟,在那之后貌似深圳马好像从来没有因为钱而再发愁过啊。

此时的杭州马和深圳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的执行着。别管是不是被市场行情打的鼻青脸肿,还是说连办公场所的水电费都需要杭州马一番激情澎湃的演讲后鼓动下面的员工去先垫付。任何成功的人士,其实都有一条共性说难听点就是轴,说好听点就是对于自身发展路线模式的坚持,在他们这些人的眼里,自己的这条路线尽管充满了曲折,但是坚持下去一定能走向成功的彼岸。

对于杭州马来讲,此时他对于在互联网行业内的生存之道与深圳马不同,或者说与当时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不同,那就是流量就是现钱,而不是还需要变现这个渠道。这从他给公司的起的名字就能看的出来,阿里巴巴么。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代表官方以及主流的解读,在接下来的节目当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阿里巴巴,你听到这四个字你能想到什么,别人我不知道,但是我脑海中闪过的一定是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估计在坐的应该都是听过的,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那就是扮猪吃老虎的海外版本啊!对于强盗这个职业来说有的不仅是凶残,最终要的是头脑。毕竟无论是在哪个年代犯罪这件事情所需要的智商值不敢说是最高的,那也应该是顶层级别的,毕竟稍有不慎就是被咔嚓了啊。更别说一群团伙的强盗了,那个个不都是头脑灵光的人精?

对于扮猪吃老虎这件事情可以说就是阿里集团的发展史的高度概括,当时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之间,当时的中国不止阿里巴巴一家电商公司,而且比他当时做的大的也有很多。大家可以从各大视频网站上还能搜的到一个小伙当年对阿里巴巴的神奇预言,结果当时国内电商界的一哥非常的不屑一顾,结果现如今都不知道当年那位电商平台大佬现如今去哪了,反正是在公开场合很难见到了。在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相较于深圳马的春风得意马蹄疾,杭州马可谓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煎熬。对于这些所谓做小商品百货的个体经营者,那真的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拿出巨大的优惠条件让他们进入阿里巴巴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当中打造的梦幻商城。对于这些商户来说,场地的租赁费用永远是他们成本当中最让他们为之肉疼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房屋租赁费用,房东动不动就涨价,要不就是商场及市场本身就受限于人群的流动。最主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生产的货物越来越多,可是销售的渠道还是那么的单一,物以稀为贵,一旦东西多了渠道多了,就卖不上价钱了。对于这些个体户来讲,未来的发展路线必须要变更,不然的话肯定是越干越不赚钱的,而当时对于阿里巴巴新的模式在不用投入过多成本的前提下到是可以尝试的。

如果说杭州马只是做到了这一步,其实相比于国内当时其他的电商来说还是没有什么本质性的突破。而杭州马之所有能成就后来的阿里巴巴,那就是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干了一件破天慌的事情,那就是搞出了支付宝。

在没有支付宝之前的时候,人们消费的方式基本上都是现金,有人会说没有支付宝之前已经有了visa、信用卡这些,也可以不用现金啊。但那个年代,谁会买个菜出门都要带着一堆卡包呢?你到了菜市场买了十几块钱的蔬菜,然后跟菜市场的老板娘说,嘿把你的pose机拿出来,我要刷卡支付。当然了你要是真的这么做了那也没什么,无非就是把你当精神病看。

在杭州马搞出了阿里平台之后,尤其是淘宝,付款方式是一件很棘手的问题。2000年左右的时候那时候银行本身对于网络银行的概念就不是很清楚,至于网上银行的功能也不是很全面,甚至可以说他能实现的功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基本上都用处不大。更别说能做到现如今各大银行对于打的电商平台的付款方式的支持力度了,那个年代有多少人用的还是存折?

一开始支付宝这个东西是和淘宝绑定的,说白了就是淘宝的附属品,基本上你一般都是搞个淘宝账户进入淘宝这个电商平台你才会用到支付宝这个支付工具,那时候的支付宝远没有像现在如此强大,基本上脱离了淘宝这个平台什么都干不了。而且当时开通支付宝还比较麻烦,不像现在你手机注册一下,输入你的身份证就行了。那时候你要开通支付宝功能需要到跟支付宝有合作的银行前台去办理支付宝开通业务,然后开通支付宝了之后还要绑定一张这个银行的银行卡,如果你恰巧没有这个银行的银行卡,那恭喜您,您还要开通一张这个银行的银行卡。

淘宝在刚出来的时候,买家卖家那是无法和现在相比的,也不像现在有什么618、双十一、双十二这些电商节日,基本上卖的东西都是些小百货,主要是鞋子衣服。

就在这样浑浑噩噩了一段时间之后,杭州马一拍大腿觉得这样不行,他突然觉得自己的脑袋之前真的是秀逗了。之前杭州马也想复制深圳马的模式,但是奈何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况且现在去走深圳马的模式基本上就等于放弃了他现在电商平台。与其看投资人的脸色,为什么不能搞成流量就是现金呢?深圳马做的再牛,他也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去别人手里拿钱,如果我自己本身就是银行,那我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投资人?我自己怎么给我自己脸色?

说到这,杭州马终于找到了日后能让成为互联网行业内江湖大哥的无敌功法!在2004年杭州马做了一个决定,支付宝不再作为淘宝网的附属品,脱离淘宝独立运营,目的只有一个将支付宝打造成属于阿里自己的银行。

当时杭州马这个想法基本上就没几个人能觉得成功,很多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没几个人觉得杭州马能成事的。

2004年到2010年这六年的时间,杭州马不停的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里在推支付宝,当然了这也是一个比较烧钱的过程,他和深圳马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相似点就是在他们处于烧钱的关键时刻,国内的投资人都抱着看人闹的态度的时候都是海外资本给了他们一笔重要投资。这到不是说中国的投资方不支持本土企业,而是在与投资的眼光确实还不是那么的毒辣。

在这六年之中随着淘宝吸收的用户流量越来越多,支付宝的用户也是等同增长的,用户虽说不会把自己银行卡内所有的钱都放入支付宝中,但是总会在支付宝余额里面存那么点钱以便于自己买卖东西方便。积沙成塔,用户流量一旦多了,哪怕账户里面每个人只有1块钱,那如果你有一个亿的用户那就是一个亿!通过这种方法,杭州马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让流量等于了现金。

说到吸引流量这个事,不得不说杭州马确实是另辟蹊径,当时的淘宝就跟现在的拼多多是一个路数,可以负责任的将现在的拼多多走的就是当年淘宝走过的路。淘宝当年之所以能吸引大量的流量,那就是因为淘宝上卖的东西真的是便宜!举个例子,当时很多少男少女除了靠QQ作为社交的平台软件,还有就是淘宝作为自己追逐潮流的重要工具。十几年前的时候一双耐克便宜的鞋子也要三四百块,一件阿迪达斯也得几百块。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几百块对于学生党来说可不是一笔小的数目,那时候平均工资才多少钱啊。你去专卖店想买便宜的打折货,你要等,不仅要等有可能你去了之后都排不上队,早就让人买跑了。可这个时候淘宝出现了,上面的耐克和阿迪达斯各种潮牌都有,而且款式要比实体店多得多,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真特么便宜。

至于有多便宜我就不说了,反正后来有这么一个段子讲的是各种电视剧版本的小龙女,李若彤那一版本的是正品,然后各种后来新版的就是八成新,最后的是淘宝高仿、淘宝打折货,这里面的故事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你都懂的。

正是因为有了淘宝,让这么多广大的少男少女都穿上了梦寐以求的运动名牌,更有甚者在那个年代有一些头脑灵光的学生党还做起了淘宝代购的兼职工作。对!淘宝代购!你没有听错!就是淘宝代购!是不是很是惊喜!是不是很是意外!尼玛!淘宝还需要代购?!

那个年代主要是因为开通淘宝账号和支付宝账号比较繁琐,不过有商业头脑的学生党拿着父母的身份证去开通,再加上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手机和电脑上网这么发达。眼巴巴的看着专卖店里面的各种名牌,这时候你周围的同学突然有个人可以低价兜售,质量甚至比正品的质量还好,最重要的还是那句真便宜!你说你买不买?

至于这些兜售的货物是不是假货不在咱们的这次的话题范畴,总而言之通过这种手段确实是吸引流量的好手段好办法!

杭州马也得感谢国家,2000年之后国内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尤其是交通网络变得越来越四通八达,这也让国内的快递业务在电商平台和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以及空运网络两根铁轨上飞速的发展。从最一开始下一单可能要一周到现在的江浙沪24小时直达,没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你难道跑步送快递啊!

2010年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移动通信业务的爆炸式增长,让手机这个移动终端成为了每个人与互联网虚拟世界连接重要桥梁。杭州马也好深圳马也好都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个搞成了微信,另一个高出了淘宝和支付宝的APP。尤其是支付宝率先高出了扫码支付,面对面支付,指纹付款、人脸识别付款这些在当时看起来科幻的支付方式。

这时候基本上就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用智能手机,有多少人用智能手机那就是有多少人在用微信和支付宝。相比较于微信,支付宝的推广更是不遗余力。2010年之后随着支付宝吸纳的用户流量越来越多,手里的资金也等同的越来越多,为了吸纳更多的用户,只要一个支付宝用户拉进来一个新的用户直接就是给钱。看到没有当年的支付宝套路就是现在拼多多拉人的手段,如出一辙啊!在这种类似于直销模式的扩张中,支付宝的用户数量每年成几何级别递增,到最后连50后、60零后也都被收编了。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支撑蚂蚁金服日后网络银行的需求,那紧接着的骚操作绝对能让杭州马登顶互联网金融一哥的宝座。2013年余额宝的推出奠定了如今支付宝的用户流量群体,远高于当时银行的普通存款的利率,让很多大爷大妈级别的人都开始为此下载支付宝成为了支付宝的用户,把手头闲置的钱不在去存银行而是存进了支付宝中的余额宝。相比于年轻人在那个年代都愿意玩点P2P,大多数上岁数的人更愿意把钱投进余额宝,毕竟背后有杭州马这个大金主在,肯定不会跑路。

在这一背景下大量的用户流量和资金涌入进支付宝,在这一刻真正实现了当时杭州马的设想流量即是现金。有了巨额的资金作为支撑,杭州马也开始走起了深圳马的套路那就是通过投资与之相关的衍生品来吸引更多的流量,只不过深圳马靠的是社交平台作为基础,而杭州马靠的是银行账户的模式,总之这两种模式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抓住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生活工具作为流量的收集方式。

在牢牢将每个人的钱包从过去的皮质钱包变成电子钱包,从纸质人民币变成电子人民币之后,杭州马开始了他最为牛逼的套路,那就是造节运动。

一年当中到底有多少个传统节日?可能作为听众的你们估计都说不上那么全吧?毕竟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太多的历史人物、有太多的历史节日,总之你如果不是研究历史的或者说并不是一个较为传统的人,除了每年的春节会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的庆祝下,其他的节日估计都不会像春节那样大肆采购一番了。但是杭州马的一大神器之处就是能够创造出节日!

双十一、双十二这些节日我敢说你们这些听众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吧!尤其是是双十一这个节日能成为日后一年一度作为重要的电商大促销节日,我只能说杭州马和杭州马的团队真的是人才中的人才,绝对是童话故事里将40盗贼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大才、鬼才。首先双十一这个节日你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四个一,都是单数,也就是在这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无论是从月份上还是从日期上讲都是个形影单只的日子。这节日是上天给光棍们特意准备的,是为了慰藉那些还没有找到女朋友或者是处于失恋期再或者是离了婚或是从来就没结果婚的光棍们准备的节日。本来在这一天是属于光管们的,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天是他们对自己这段光棍生活的慰藉,也是在这一天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去舔舐自己心灵上的创伤,更或者是让他们在这一天鼓起勇气对自己梦中的情人也好再或是想要表白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能争取在这一天彻底脱单,让明年的这个日子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不在是一个光棍。而就这么一个神圣而又略带悲情属于普天之下光棍的节日,竟然能让杭州马及其团队为了吸引用户流量,为了让这些流量迅速变现成为了一个全年之中最大的电商节日。现是借着双十一这个节日的噱头,吸引了大量的围观,紧接着各种周边宣传让人们重视起这一天,最后让其旗下所有的平台的卖家都集中在这一天集中促销。

这么一个原本属于光棍的节日,最后在杭州马及其团队的努力下,终于让这个节日彻底变成了购物狂欢节!在这一天普天之下的光棍们不再是节日的主角,这一天的主角变成了无数少女、无数少妇、无数大妈!当然了男同胞们也不少,但是在这一天跟他们的消费力比起来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本来一个是鼓励全天下光棍们脱单的节日,突然变成了少女少妇大妈们的购物狂欢节,而最让人觉得无语的是,这些女人彻底成为了让杭州马能够在每年的这一天都成为万众瞩目的商业巨擎,而那句出自杭州马的话更是引来无数人的唏嘘。

“钱在我的眼里只不过就是一个数字。”多么风轻云淡的一句话,能够说出这句话的男人可以说在事业上已经不是用成功两个字去定义了。而在双十一的这一天,无数的女人成为了杭州马这个成功男士背后的女人!

接下来杭州马的策略可以套用许家印造车的那句话“买买买,大大大”。手里握着蚂蚁金服这么个吸金利器,难道还犯愁现金流?什么新兴产业赚钱就收购什么产业,什么产业能够容纳大量消费群体,就收购什么。

为了让支付宝在电子支付领域能够做到极致,在2016年的春节不惜让花大价钱让全国人民去集五福卡抽奖,从这以后每年对于很多支付宝用户来说积攒五福卡是一件必备事宜,别管钱多钱少起嘛总比一分没有强。而对于杭州马来说,撒钱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用户捆绑在蚂蚁金服上,人越多流量越多,流量越多衍生品就越多,衍生品多了消费的机会就多了。

在这之后杭州马开始加大宣传力度,在他的宣传下和成功学洗脑下(不过也确实是成功)互联网无所不能。不过就在互联网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的之时,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一点,纵观现今的互联网模式无非就是将现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硬生生的装进了虚拟世界之中。就拿淘宝和天猫来说,过去人们逢年过节采办年货都是去各大商场,各大超市去采办。这些商场主要的营业收入就是来自于这些商户们所上交的房屋租赁费用,而现如今的淘宝也好天猫也罢不也就是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的二进制世界建立的大型商业地产么?其实盈利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套了一层高大上的外衣宣传起来确实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不过现实当中的商业地产确实也比不了电商模式,毕竟一个商业地产要想盈利首先就是要搭建商圈,周围还要完善配套的交通设施,没个几年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个新开发的商业地产要想短期盈利还是困难重重的。但是杭州马的电商平台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首先对于他的电商平台来讲不需要前期拿地的成本和费用,至于说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维成本,那都是到了双十一铺天盖地之后拥有了大量现金流才大规模建设的,而相比较万达这种大型商业地产公司,投资建设数据中心的钱真的就是小费用。

有了支付宝这个电子支付利器,你如果去淘宝天猫买东西,不绑定个支付宝那是不行的,相比之下全国(除了像山姆会员这样的)哪家商业地产你进去消费他还变相强制让你办张会员卡?

所以说本质上杭州马所谓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引领未来潮流的阿里在互联网世界当中更像是一个大型商业地产公司。对于商业地产来说,就是不断的圈地,不断的建设已有CBD的商圈的配套设施。

而一旦形成了规模,其实这类公司就和科技两个字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如今互联网大厂都频繁裁员,很简单么,消费带不动,虚拟世界中的地产公司必然不好干啊!再加上已有的“地产公司”对新兴的这些地产公司不断打压,不断的用价格战跟你拼血条,人家财大气粗你行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爱奇艺也好腾讯视频也好,就论在视频播放和流媒体技术上谁能比谁强?4K也好8K也好,都不是他们开发出来的啊!对于他们来讲主要的目的就是服务好进来开视频和电影的客人,其实不妨换个角度来开,他们所做的事情更像是一个影院。

而在这影院当中服务员们不就是这些大厂中所谓的程序猿么?为什么说码农码农看来也是有道理的,他们每天工作在外人眼里看来很高大上,不过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每天干的其实就是脑力劳动当中的体力活,说到底无非就是出苦力从肉体到了精神。

写好的库,库里写好的类模型,日常大量的引用,添加。升上去的这些主管经理也好或是产品经理也好,除了产品本身的技术不大精通其他的吃喝玩乐,宫廷内斗,人生哲理,心灵鸡汤可谓是样样精通,这不和现在地产行业的某些现状不谋而合么?作为码农的你一旦到了三十五岁混入不到管理层,你发现你所掌握的技能尽管比新进来的小码农药牛逼的多,不过这貌似也没多大用,毕竟一个地产型互联网公司,人家压根玩的就不是技术,至于你的工作按照评分来说,满分如果是一百分,你的水平可能都到了95分,但互联网公司只需要60分甚至60分都不需要,你就会发现你被“社会和公司淘汰了”。

这也就是杭州马为何在之前敢放出豪言壮语,“阿里每年为社会输送多少多少人才。”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哪家公司自主研发了数据库软件、工业软件的原因之一吧,不是没有人才队伍,而是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不在于此啊!毕竟能躺着赚钱谁愿意天天弯腰去赚钱呢?

也就是这种60分效应造成了如今所谓互联网行业内职场现状,所谓的“三十五岁退休”。从某种角度来说,在当下互联网模式下,这种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的现象很难短时间的解决,毕竟对于互联网行业内的大佬来说,心灵鸡汤都是免费的,但是手里的钞票是真金白银。

而这种60分效应也促成了当下互联网行业内的各种内卷,就拿最近来特别火热的阿里巴巴P8事件说,在其公司内部所谓的职场灌酒,职场潜规则说到底的根本原因还是对于底层员工来说在其相对的领导层来说无所谓他们离不离职,只要六十分就行。而一旦你有了权力却没有了约束,加之整个公司乃至整个行业都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规范限制内卷的时候,那无论是谁时间一长都会受不了这种绝对权力的诱惑。我并不是想为性侵的这个P8辩解什么,只是想说他可能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愿意玩职场潜规则,要知道环境是改变人的重要因素,基本上环境是什么样大多数人也就慢慢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变成什么样。毕竟能坚持本心而不变那基本上你就可以去修仙了。

相关文章